当飞机划破天际的轨迹与地面智慧化的脉动紧密交织,航空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机场的未来图景究竟如何?答案,藏在机器人精准作业的臂膀间,写在新能源设备运行的轨迹里,更织就于这张互联互通的产业协作网络中。
国际机场博览会在广州持续升温,这场以智慧为笔、协作为线、枢纽为墨的变革,正向世界徐徐展开清晰的脉络。
解锁智慧机场“新图景”
“为旅客打造‘无缝、包容且难忘的旅程’”——当智慧机场的愿景逐渐照进现实,机器人娴熟地分拣运输行李,有序清理跑道,智能安防系统静默守护着机场周边的安全边界,一切准备就绪。而你,只需要从容穿过智能登机门,尽情享受“无缝衔接”的出行。
这些生动场景的背后,是中国机场智慧化建设的加速突破。当前,中国机场的智慧化建设已在多个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正积极投身这一行业,不断研发新技术、构建新系统,为智慧民航与机场的全面升级注入不竭动能。
“原本的安防系统的警报误报率非常高,一直是管理人员的痛点。”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技术经理、技研部负责人段瀚在采访中表示,为解决围界系统误报频发、运维成本高、稳定性不足等核心痛点,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与华为深度合作,创新融合光视双模态感知技术,共同研发“智防-光视界系统”。目前,该系统已经成功应用于梅州机场7.3公里围界,并稳定运行超过700天,成为智慧安防的典范。
此类“硬核”的民航科技产品,不仅集中展示了智慧服务、智能运行管理等多项创新成果,更是如磁石般吸引了众多国际参展商与采购商,向世界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中国方案”,为全球机场行业的智慧升级提供了切实参考。
织就航空产业“协作网”
智慧化的深入推进,不仅需要单点技术突破,更离不开产业链的协同创新,这一点在本届博览会上体现得尤为鲜明。现场汇聚了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成果,多项跨界联合研发的新产品集中“亮相”,生动诠释着航空产业协同发展的蓬勃活力。
其中,新能源飞机地面空调车在现场备受瞩目,吸引众多参会者驻足交流。该设备由重庆机场集团、庆铃汽车集团与广东申菱环境跨界联合研制,是全国民航首款获民航专用设备通告许可的纯电动移动温控设备。“单次充电可连续运行约3小时,刚好满足两个航班的地面温控需求。”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余明柏介绍道。产品深度融合了新能源技术与航空地勤保障实际,既能胜任日常远机位、维修机库的作业需求,又能在APU故障或极端气候下快速投入应急保障,为航空产业多个关键环节筑牢支撑。
除了硬核设备,跨行业企业的“破圈”参与更让产业协作网络愈发紧密。广州龙腾出行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其在深化与国内机场临空经济产业服务合作方面,展现出独特的“破圈”思维。
借助博览会这一重要窗口,龙腾计划通过自有平台实现异地资源互采和本场资源上架,协助机场打通临空经济区内的商业、物流等资源,并高效接入服务体系。同时,公司还将依托AI门店助手和经营分析工具,为机场提供数据驱动的运营决策支持,助力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率与用户体验。
激活湾区“枢纽力”
当产业协作的网络不断织密,区域航空枢纽的能量也随之被进一步激活。白云机场股份公司副总经理戚耀明在采访中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经济活力核心地区,其机场群同样是中国最具活力的航空集群。而民航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空中引擎”,机场的持续成长与区域经济的蓬勃进步始终同频共振、相互成就。
作为中国民航史上首次融合三类行业的盛会,本届博览会与即将落成启用的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形成“双重利好”,不仅吸引了众多国内外航司和机场的高度关注,也为白云机场汇聚国际资源、激活大湾区“枢纽动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这种枢纽能量的辐射力,早已跨越国境。今年三月,澳大利亚珀斯机场就与广州白云机场正式结为姐妹机场。此次博览会,珀斯机场也深入参与其中。其首席执行官Jason Waters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珀斯机场与白云机场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深感自豪。这一关系为珀斯与广州乃至广东省在经贸、工业与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还特别提到,博览会中人工智能技术在机场运营中带来变革机遇令人瞩目。“创新是机场建设与运营的核心驱动力,必须围绕提升旅客体验持续推动技术变革。”目前,珀斯机场已在人工智能与创新领域投入资源,并计划未来进一步加大投入,致力于打造更智能、更便捷的航空服务新体验。
智慧机场的蓝图已清晰铺展,未来出行的新篇章正在此处悄然落笔。本届博览会不仅是一场民航科技的盛会,更是一个联结全球智慧、共创行业未来的“世界之窗”。从精准智能的设备到跨界协同的网络,从湾区枢纽的崛起到国际合作的深化,中国正以创新与实践,推动航空业向更高效、更绿色、更人性化的方向演进。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陀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