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为进一步加强广大群众对卒中防治的认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今天举办脑卒中义诊活动。神经三科(神经功能专科)主任范玉华等8位专家参与现场义诊,通过一对一的问诊,为市民朋友提供了脑血管健康咨询及康复指导服务,倡导广大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义诊现场。通讯员供图
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为“尽早识别,立刻就医”,旨在呼吁公众科学认识卒中,早识别、早救治。据了解,卒中主要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占我国新发卒中的80%。
范玉华表示,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和高经济负担的特点,已经成为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卒中并不只是中老年人需要关注的话题,其发病风险正呈现年轻化趋势。由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等慢性病,以及吸烟、过量饮酒、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在年轻群体中日益普遍,年轻人罹患卒中的风险逐渐增加,亟需引起重视。”
卒中秋冬季高发,做好预防安稳过冬
许多疾病的高发都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脑血管疾病就是其中之一。范玉华提醒:“冬季即将到来,随着气温降低,脑血管疾病也迎来了高发期。气温下降可引起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增加并提升呼吸道感染风险,这些都是诱发卒中的重要因素。其中,中老年人尤其需要警惕。由于中老年人的血管弹性本来就较差,寒冷刺激引起的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壁,增加脑血管破裂或堵塞的风险。”
世界卒中组织指出,90%的卒中是可以避免发生的,了解导致卒中发生的各种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和控制危险因素,能避免或推迟首次脑血管病事件的发生。范玉华建议:“预防卒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在饮食上要减盐、减油、减糖,并且戒烟戒酒;再者要适当运动,建议普通人每周3到5次、每次约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老年人和卒中高危人群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对于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的人群,一定要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定期体检,并严格遵医嘱服药。此外,进入冬季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导致血管痉挛,增加脑部供血不足风险。”

义诊现场。通讯员供图
面对卒中,记住一个口诀和一张地图
关于卒中救治,要牢记“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范玉华表示:“当缺血性卒中发生时,静脉溶栓的时间窗为4.5小时,非常紧急,越早送诊救治效果越好!”在时间窗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主要的缺血性卒中治疗方法。通过溶解血栓,以达到血管再通恢复脑组织的正常血氧供应的目的,有效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改善患者预后。
日常生活中如何快速识别是否发生卒中?范玉华介绍:“大家可以借助‘中风120’口诀识别早期症状,即‘1’代表一张脸出现了口角歪斜和明显不对称;‘2’代表两只手臂同时抬起是否出现单侧无力;‘0’代表聆听对方讲话是否清晰。若出现了上述症状中的一种,需要高度怀疑中风的可能,应该尽快拨打120寻求帮助。”
目前,广东省卒中急救地图3.0版已全部纳入全省认证的258家卒中中心,全面覆盖城市和农村,并于去年年底在高德地图上线,能够最大限度提高卒中患者的救治可及性,就近就便满足卒中患者救治需求。范玉华表示,一旦发生卒中急性发作或有疑似相关症状出现时,一定要第一时间到最近的、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救治,不要擅自采取救治措施。“卒中急救地图包含了对公众卒中防治的知识科普、院前急救、院内绿色通道等一站式卒中急救网络信息,公众平时可借助本地卒中救治地图和医院公开信息等提前获取卒中救治相关知识,防患于未然。”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翁均婷 江戈(见习)
通讯员 梁嘉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