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在喜马拉雅山脉江孜县热龙地区海拔约5500米的山脊之上,三幕“龙”形烟花绽放。这本是始祖鸟联合艺术家蔡国强打造的《升龙》艺术项目,却在短短48小时内成为点燃品牌信任危机的导火索。该活动因涉嫌破坏高原生态、漠视当地传统文化引发公众广泛质疑——现场火药爆破产生的烟雾与噪音,可能对周边野生动物造成惊扰;而所谓“可降解烟花”,据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2023年发布的《高原环境材料降解特性研究报告》显示,在-10℃至5℃的高原低温环境中,其降解周期较常温环境延长2-3倍,部分成分降解甚至可能超过6个月,远超预期;此外,活动未充分尊重当地“敬山神”的传统习俗。
据港交所官方数据,始祖鸟母公司安踏体育9月22日大幅低开4.6%,开盘报92.35港元,盘中市值一度蒸发超125亿港元。9月22日,中国广告协会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中国广告协会”发文,直指该活动“触碰生态红线”。与此同时,日喀则市委、市政府已成立调查组赶赴现场核查,截至9月22日,核查结论暂未公开。
珠峰营销失灵:“登顶”叙事陷同质化困局
始祖鸟的这场争议,背后折射出整个户外行业对“高海拔营销”的集体迷恋,以及由此陷入的同质化困境。自2019年被安踏收购后,始祖鸟频繁将营销场景锁定在珠峰、雪山等极限环境,试图通过“登顶叙事”强化品牌高端形象。9月23日,其男款硬壳夹克,在天猫、京东官方旗舰店的标价为4500元—8200元。
如今,这种“极限场景营销+奢侈品化定价”的模式,正被越来越多户外品牌复制:北面推出的“珠峰限定款”冲锋衣(如Futurelight系列),与同功能普通款相比,溢价幅度达30%-50%;凯乐石(KAILAS)连续三年举办“珠峰登山节”,其中2023年因组织超50人团队同时登山,导致登山路线垃圾堆积量较往年增加40%,被当地环保组织“西藏生态保护基金会”提出整改建议,环保争议随之而来。
然而,消费者对这类营销早已审美疲劳。当“登顶营销”沦为千篇一律的表演,品牌与用户之间的距离不断拉大。据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和美团研究院于2024年8月联合发布的《2024户外运动线上消费发展报告》显示,约60%的户外运动参与者会选择省内短途活动,仅有少数人关注高海拔场景。
轻户外崛起:行业主战场转向城市街头
与“珠峰营销”遇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轻户外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同样来自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和美团研究院2024年8月联合发布的《2024户外运动线上消费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户外运动线上消费金额达3000亿元,其中陆地与山地运动消费人次占比48.78%,且60%的参与者倾向于省内短途活动——这一趋势清晰表明,户外行业的核心战场正从高海拔山顶,逐步转向城市街头。
事实上,Patagonia早已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并提前布局:自1985年起,该品牌便拒绝上市;2022年9月,品牌创始人伊冯·乔伊纳德(Yvon Chouinard)公开宣布,将估值约30亿美元的公司所有权转让给“地球法律信托”,并承诺每年捐出约1亿美元(占公司年利润的50%)用于环保项目;与此同时,Patagonia还推出“城市户外系列”,主打通勤、短途徒步等贴近日常的场景。尽管其全球营收增速不及始祖鸟所属的亚玛芬体育技术服装板块,但凭借长期践行环保理念,Patagonia在运动品牌领域也有了一席之地。
反观国内户外品牌,多数仍停留在“高海拔营销”的惯性中:拓路者、骆驼等品牌虽在始祖鸟事件后表态“践行无痕山野”,但据2024年Q3户外行业报告显示,二者轻户外产品(如城市通勤冲锋衣、短途徒步装备)的营收占比不足15%,而同期Patagonia城市户外系列的营收占比已达42%。未能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的国内品牌,也因此错失了轻户外市场的红利。这种“重营销噱头、轻用户需求”的失衡现状,正是当前户外行业陷入增长瓶颈的核心原因。
监管与自律:破解行业困局的双重关键
始祖鸟事件中,中国广告协会“创意有边界,生态无妥协”的警示,加之地方政府的核查动作,标志着户外行业正迎来监管收紧的重要转折点。但从行业现状来看,仅依靠事后追责远远不够:目前国内尚未出台《高海拔地区商业活动生态评估规范》,“可降解材料”在高原低温环境下的降解效率也缺乏统一检测标准,这无疑给了部分品牌“打擦边球”的空间。
与此同时,行业自律体系的缺失也十分明显。截至2024年9月,中国登山协会、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户外用品分会等官方机构均未发布与《生态营销自律公约》相关的公告,国内不仅没有户外品牌共同签署的《生态营销自律公约》,也未建立起轻户外产品的质量与环保标准。
再看欧美市场,欧洲户外协会(EOA)早在2022年11月便在官网发布“Eco-Marketing Certification”(生态营销认证)体系公告,明确要求品牌的环保宣传需附带SGS、Intertek等第三方检测机构报告,未达标的品牌将被列入行业“观察名单”,且限制参与行业展会;美国户外行业协会(OIA)也发布了《轻户外产品设计指南》,对产品的功能性与环保性进行规范。这种“事前认证+事中监督+事后追责”的完善体系,或许正是国内户外行业亟待补上的一课。
当烟花散尽、登顶热潮退去,户外品牌能否在普通人的日常步履中找到立足之地,关键或许就在于能否脚踏实地,真正回归用户的真实需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行业朝着更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前行。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潘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