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今天的敦煌,正是这一宏伟进程的生动缩影,它向世界讲述的,不仅是灿烂的过去,也是我们走向文化强国的自信未来。
11月的敦煌,莫高窟九层楼檐角的铁马风铃在西北风中清脆作响。崖壁之下,游客们神情肃穆,安静而有序地缓缓走进洞窟。
方寸洞窟,文明千年。在735个洞窟构成的艺术殿堂里,时间呈现出奇特的层叠效应。北魏的豪放、盛唐的华美、西夏的清丽,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在岩壁上和谐共存。每一位游客都怀着敬畏之心,仔细端详着壁画彩塑,试图从历史的痕迹中探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脉动。在这里,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名词,而是可见可感的永恒。

科技赋能守护文明根脉
为切实保护好这颗丝路明珠,敦煌研究院率先建立起覆盖图像采集、数据处理、沉浸展示的文物数字化技术体系。“数字敦煌”资源库面向全球共享开放,30个洞窟的高精度数字化图像实现了文物“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正带着惊叹体验“虚拟洞窟”。借助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手段,一幅幅精美的壁画在屏幕上“复活”,让每一位热爱敦煌的人得以穿越时空,欣赏美轮美奂的场景。通过光影与交互叙事,让千年壁画“走出”河西走廊,贴近当代生活。这是敦煌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也为全球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活化新生开启丝路新篇
位于莫高窟游客集散中心西侧的《乐动敦煌》演出场馆外,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排起长龙,等候演出。该项目定位为“敦煌文化一站式沉浸体验地”,是全球首部洞窟式沉浸体验剧。全剧以莫高窟壁画为蓝本,通过全息投影、3D威亚、机械装置等技术手段,复现莫高窟壁画中的乐舞场景。该剧凭借新颖的演出形式“破圈”出彩,成为热议的文化现象。更有观众感言:“因为一出剧,爱上一座城”。
日落时分,鸣沙山的驼队渐渐融入暮色。夜晚,无人机表演将以星辰为幕,绘出飞天绮梦,万人歌声随之回荡。曾经的商队在此补给,如今的游客驻留观光。变的是面孔和方式,不变的是这片土地上的生生不息。

烟火气中绽放文化生机
华灯初上,沙洲夜市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四川游客尹女士夫妇在烧烤摊一边吃着烤羊肉串,一边竖起了大拇指:“我爱人是湖南的,这里的美食既满足了他的湖南胃,也征服了我的四川胃。”
在敦煌书局,广东游客羊女士赞叹于文创产品的精美:“没想到两千年前的图案用在现代丝绸上会这么时尚。”
建荣市场的干果店人头攒动,“广东客人最爱杏干和牛肉干,我还学会了用粤语说‘平靓正’。”店主笑着介绍。
文化,不仅收藏在洞窟里,也弥漫在寻常烟火中。当古老的敦煌拥抱现代文明,它在衣食住行与游购娱乐中为我们提供了答案。“百业+文旅”的深度融合,正是“文化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呈现。敦煌,不再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理名词,而是一个集文化交流、体验与传承的活态平台。

以文化之光,照复兴之路。丝路的驼铃,早已化作车辆的鸣笛与天空的航迹,但文明的对话从未停止。时光流转,这个曾经汇聚四方文明的枢纽,今天正以开放、创新、活力的姿态,向世界讲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与文化自信。敦煌的下一章,正在被每一个到来的人共同书写。
策划|出镜:陈雨昀
摄制|AI视频、音乐生成:赖文韬 陈雨昀
AI审核:陈雨昀
校对:赖玉清
AI工具:即梦 可灵 Suno
鸣谢:李江锐 张琪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