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如何打造人才新高地?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和企业代表这样建言

2025-09-17 18:10 来源:南方网·粤学习 王昊 冯泽概 刘浩赟

  “广东不断完善粤港澳联合引才聚才用才机制,8019名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内地便利执业,通过深入开展‘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截至今年7月底,共吸纳超10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粤来粤就业创业。”9月15日,广东省人大社会委主任委员黄力在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第七场专题会议(高素质人才引育专场)上,介绍省人大常委会开展我省高素质人才引育专题调研的情况。

  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如何聚焦发力、打造人才新高地?会上,专家学者、人大代表、企业家围绕政策落地、产业对接、评价机制、粤港澳协同等焦点问题深入探讨、务实建言,共同探寻更具吸引力、更高效能的人才引育新路径,更好为广东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汇智聚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国际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搭建科研平台 加强人才引育

  建议充分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发挥战略科学家的作用,着力提升高水平人才的自主培养能力。

  广东作为一个具备一定优势和条件的省份,需要思考一个战略转变,即大力推进大科学装置与平台建设、搭建助力科技人才快速成长的舞台,发挥其培养人才的作用,充分激活和释放一流人才的科研能量和潜力。学校依托这些重大科研平台与设施,将科研优势转化为引才、育才优势,形成“爱才、惜才、敬才”的良好文化生态,为人才松绑解忧,让人才能够心无旁骛投身科教事业,同时为了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学校需要尽最大可能精准、精细做好生活服务。

  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暨南大学纳米智造研究院院长,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长赵宇亮:发挥港澳人才“中转站”作用 提升高素质人才供给能力

  建议充分发挥港澳人才“中转站”的作用,建立粤港澳协同引才、联合育才的机制,深度互通互联,提升“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高素质人才的供给能力。打通港澳人才互通互享的机制,可以服务广东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需求。鼓励部分科研人员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大技术需求,助力广东的制造业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专家,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供给 推进人才流动融合

  建议持续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供给。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培养具备深厚专业基础、广泛跨界视野、持续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推进跨体制人才融合流动。鼓励创新型企业有经验的研究人员或有产业开发经验的科研管理者,以全职或者兼职方式到科研院所从事应用基础研究工作,打通人才、资源、成果共享通道,真正实现“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企业、院所、平台都可以使用”。

  全国人大代表,顺德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罗丹:注重引进人才实效 提升人才政策办理便利

  引育人才要进一步看重实际工作成效和未来发展空间。建议进一步深化人才评价改革,落实“破四唯”要求,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市场化、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设立关键岗位,匹配相应业绩要求,待遇跟着岗位和业绩走。

  人才应该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作用,而不应该将时间浪费在事务性工作等方面。建议配置人才服务专员,一站式、在线式解决相关的工作问题,加强人才服务人员政策培训。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专业代表小组成员,省人大代表,广东先知大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余旸:加快场景落地 为人才提供实战平台

  我们的目标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的关注点正在发生一些转变,比如从快速成功和入职薪酬转向中长期职业发展的稳定与家庭整体的满意度。

  关于人才的培育,我认为只有真实的需求才能驱动技术突破,在场景落地的过程中,才能让人才不断地成长。建议我省设立场景基金,重点资助需求驱动的项目。推动人才考核评价更趋于长期化、更倚重落地成果评估,拉长评价体系时间线,这样才能更符合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自然规律。

  低空经济专业代表小组组长,全国人大代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周虹:布局前沿领域人才培育 建立大湾区低空经济人才协同机制

  建议前瞻布局前沿领域人才培育。培育低空经济伦理与治理人才,开设“低空法规与伦理”交叉学科,组建“大湾区低空经济伦理委员会”,吸纳法律、技术、社会学专家,为低空物流、载人飞行等场景提供合规评估服务。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人才协同机制。引导高校和企业精准布局培养方向,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低空人才服务中心”,整合各地信息资源。

  电子信息专业代表小组咨询专家,中兴通讯系统产品高级技术总监、正高级工程师,科技部评审专家、省经信评审专家朱晓光:深化产教融合 打造适配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与引进“直通车”

  建议深化产教融合,打造适配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与引进“直通车”。一是建立动态化育人体系。支持高校及时优化专业设置,动态调整课程内容,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紧密对接产业前沿;强化双师队伍建设,推行“教师产业历练”制度。二是实施精准化引才政策。构建全省重点产业人才需求清单,分级、分类定制差异化政策。

  新能源新材料专业代表小组成员,省人大代表,广东芳源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罗爱平:增加人才吸引力 完善柔性引育人才机制

  建议完善柔性引育人才机制。促进有需要的企业建立长久的产学研机制,通过校企共享科研资源和成果等共同科技活动留住人才,为企业精准培育专业人才;鼓励和支持省内高校研究生教育向新能源新材料领域倾斜,开设相关专业,扩大人才基数;鼓励和支持新能源企业积极参与产教融合建设工作,试点实施共享人才的“双聘制”岗位,设立“周末工程师”“周末科学家”“远程首席技术官”等岗位,增加人才吸引力、降低引才难度。

  生物医药与健康专业代表小组组长,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院长谢青梅:增强人才归属感与成就感 构建“多点支撑+逆向飞地”区域体系

  建议构建“多点支撑+逆向飞地”的区域体系。以广州、深圳、珠海为创新策源核心,在粤东、粤西、粤北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和研发平台;用好留住“自家人才”,科学引育高端人才,有效提升人才使用效能;建立区域人才荣誉体系及专业社群,增强人才归属感与成就感,降低流失率;探索建立人才“逆向飞地”,将人才“创新端”与成果“应用端”分开,将单纯的人才输送转化为“订单式培育”的成果支持。

  出品:广东人大融媒 南方网 粤学习客户端

  统筹:李晨昱 汤文诗

  策划:王昊 冯泽概 刘浩赟

  摄制:郑凯宣 曾吴娟 陈洪 邓志鹏 冯泽概

  设计:孔韵彤

编辑:吴潜之   责任编辑:林涛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