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我国首台高能直接几何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以下简称“高能非弹谱仪”)验收会暨交接仪式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举行。历经八年合作攻关,从概念蓝图变为科学现实,这台致力于观测物质微观世界的结构与动力学性质的大国重器填补了我国百毫电子伏以上非弹性中子散射的空白。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当中子与物质中的原子核发生“非弹性碰撞”时,中子会改变速度与方向,通过这些变化,科学家就能反推出物质内部的动态信息。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重要成员,这台谱仪将成为服务全国科研界的重要平台。它的开放共享,将为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多个基础学科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值得一提的是,该谱仪的建设模式本身就体现了创新——由高校投资,依托国家大科学装置进行建设。这种模式既发挥了高校在前沿科学问题上的敏锐性,又利用了大科学装置的平台优势,为我国后续大科学装置的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新范式。
据悉,从2017年中山大学与中国散裂中子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始,这条仪器研发之路已走过八个春秋,建设过程中凝聚了数百位科研人员的心血与智慧。2019年启动建设,2023年成功输出中子束流,再到如今各项指标全面达标,这条攻关之路见证了中国科研人员从跟跑到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实现领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奋斗历程。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李婷
校对 梁洁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