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藏不住了!中国七成海鲈鱼来自这个小镇?

2025-09-29 20:10 来源:南方网·粤学习 丁荷菲、尹珏文、周纪殷、罗渊、杨晨悦、赖玉清、张琪达

  上午九点钟的珠海市斗门区白蕉镇,鱼塘水花翻涌,渔网收拢间,成群的海鲈闪着银光跃出水面。拉网、起鱼、装车,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宛如一条高效的流水线。

  渔民杨维学像往常一样,早早起来巡塘、验水。“白蕉镇这里水源好,咸淡水交界,比较适合养海鲈鱼,养出来的海鲈鱼大。”他两年前才入行,因为看到身边朋友通过养殖海鲈赚了钱,自己也决定“搏一搏”,“我觉得这个行业很有前景。”他说。

  “公司+农户”合作模式降低养殖风险

  杨维学的“搏一搏”,背后是坚实的海鲈鱼产业底气。斗门区白蕉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人工养殖海鲈,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海鲈生产基地。据统计,目前,斗门已逐步建立起白蕉海鲈种苗繁育、养殖、加工等从实验室到塘头再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全产业链已接近200亿元,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带动农户超8000户,带动从业人员超4万人。2009年,“白蕉海鲈”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0年,斗门区白蕉镇被评为“中国海鲈之乡”。

  杨维学分享,养殖海鲈鱼要有耐心,更要有技术。例如,雨天或者南风天需格外关注鱼塘状况,因为此类天气会导致溶氧量降低,严重影响鱼群的消化能力。他介绍,合作的农业公司可为新手提供专业团队支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只要管理得当,海鲈鱼养殖的利润相当可观。

  这种“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在斗门区日渐普及。“养殖户安心养鱼就行了,其他的流程我们公司都已经打通。”珠海市海川农业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曾文勇介绍,公司为养殖户提供全流程支持,统一供应苗种、技术和饲料,并设定保底收购价确保成品鱼销售,最后通过分销渠道将海鲈鱼销往全国各地。同时,公司通过赊销饲料缓解农户资金压力,技术团队持续跟进解决问题,这一模式既保障了农户收益,也扩大了公司经营规模。

  曾文勇表示,如今海川农业已经成功带动100多户养殖户致富,实现白蕉海鲈年产量10万多吨。同时,海川农业自建近1000亩的标准养殖场、1500平方米冰鲜鱼打包场,自有冰库300多平方米,配备精准挑鱼机、碎冰机等先进设备,流通项目可实现年交易量超5000万斤,年销售额超5亿元,实现公司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曾文勇在帮渔民处理海鲈鱼大面积“游水”状况。(“游水”指的是鲈鱼因缺氧或生病在水面无力挣扎的现象,这是它们濒临死亡的信号,预示着渔民将面临损失。)

  科技赋能海鲈鱼产业拓展市场

  白蕉海鲈产量虽大,但过去珠海本地水产加工基础薄弱。以往在捕捞旺季,养殖户常需将白蕉海鲈低价销往北方,制约了本地产业的利润空间和规模扩张。

  2019年,斗门区白蕉海鲈产业园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初步扭转发展局面。2022年,斗门区预制菜产业园再入省级名单,规划1250亩分三期建设,已建成30万平方米深加工厂房和20万吨级冷库,并推进食品加工标准厂房建设,重点打造集交易、仓储、流通、加工于一体的珠西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

  珠海壹条鱼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是产业园内一家专注于海鲈鱼加工的企业。在其现代化工厂内,海鲈鱼经生产线快速处理后,便被送入-196℃的液氮速冻库。公司老板陈小荣指着速冻线介绍:“我们全产品采用液氮速冻,这是行业最先进的技术之一。一条500克左右的鱼约15分钟即可冻透,鲜味还原度能达到95%。”

  陈小荣本是潮汕人,早年来到珠海打拼,从事五金交电生意,一场台风导致海水倒灌,店铺被淹,生意难以为继。后来,他转到码头收购水产品,从此与海鲈结缘。“当时海鲈鱼才4块多钱一斤,还没人要,卖不完全都留在鱼塘里。”他发现用冰袋打冰鲜的技术门槛不高,便开始将鱼运往外地农贸市场。

  2017年,陈小荣决心转型做深加工。“当时什么都不懂,就是从零开始。”他四处拜访食品行业专家,潜心投入产品研发,有时为了研发一个产品,就要用掉五六千条鱼。在克服无数困难后,如今他的新工厂拥有四条生产线,日产量可达7万到10万斤,产品涵盖二三十种深加工品类,主要供应连锁超市。“我们能帮农户把养出来的鱼销出去,把产业做大。”他说。

  产业的升级不仅体现在深加工与市场拓展,更关键在于源头的突破。2025年2月18日,中国(珠海)白蕉海鲈产业示范园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正式揭牌,首批300万尾自主研发的优质海鲈鱼苗完成交付,标志着白蕉海鲈种苗本地化繁育取得历史性进展——突破了持续30余年的“卡脖子”技术难题。

  广东渔泽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唐锦同表示:“示范基地育苗将成活率从不足六成提高到八成以上。按成本测算,这300万尾就能节省20万到30万元成本。”种苗质量的提升、病害控制与溯源体系的完善,为整个产业链注入了更坚实的科技支撑。

  政策扶持吸引青年入行

  完整的产业链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来到这个小镇创业。2017年毕业于广东海洋大学的曾文勇就是其中之一,身为梅州人的他一毕业就来到珠海,从业务员做起,“我本身学的是水产养殖,而斗门不仅是产业聚集地,技术水平也高,非常契合我的专业发展。”他表示。

  “政府和银行对我们的支持也很大。”他介绍,斗门区有针对农户的“养殖贷”和用于升级养殖设备的“美丽鱼塘贷”政策。“今年如果行情好,就能回本。养殖就是一个坚持的过程,坚持到好的行情,就能赚钱。”

  据统计,截至2023年末,珠海农行累计向536户投放贷款42683万元,产业链方面投放51户,金额达12704.97万元,贷款余额5886.54万元,有效支持了农户与养殖户的发展。“海鲈e贷”“水产e贷”为农户量身定制,“助业快e贷”支持养殖大户,“龙头贷”“产业链贷”助力鲈鱼加工企业,“科技贷”则支持冷链运输企业……从乡间农户到龙头企业,从饲料生产到加工运输,农行斗门支行信贷资金覆盖了鲈鱼产业的每个环节。

  政府的扶持政策不仅着眼于长期发展,也体现在应对突发风险的细致入微。在台风多发的季节,相关部门提前通知养殖户预排鱼塘水量,供电团队上门检修鱼塘电网,并指导养殖户维护增氧机和备用柴油发电机。此外,政府组建的应急队伍会提前驻防易涝区域,并协调保险公司开通绿色理赔通道。

  正是这种全方位的保障,加上完整的产业链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来到这片沃土创业。

  从苗种繁育、生态养殖,到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白蕉海鲈已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技术、产业园聚集和政策扶持的共同推动下,这条鱼不仅带来了超过4万个就业岗位,更游出了一条坚实的致富之路,承载着农户的自豪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部分视频素材由中共珠海市斗门区委宣传部提供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丁荷菲 尹珏文 周纪殷

  视频 罗渊 张琪达

  设计 杨晨悦

  校对 赖玉清

编辑:陈雨昀   责任编辑:林涛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