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改革开放走在前|科创浪潮奔涌,特区勇立潮头续写华章

2025-10-14 19:10 来源:南方网·粤学习 李润芳、刘单燕、何敏辉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见证了中华民族迈向富强的伟大飞跃,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开拓新路的执政奇迹。

  四十五载波澜壮阔,四十五载奋楫争先。从先行示范的深圳,到逐梦长空的珠海,再到因侨而兴的汕头,广东三大经济特区45年来始终勇立潮头。

  2020年10月12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视察广东时指出,“我此行到广东考察,就是进一步向国内外宣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继续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奋发有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锲而不舍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牢记嘱托走在前,科技创新再出发。2025年10月9日至12日,由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南方新闻网承办的“改革开放走在前——广东科创新气象”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深圳、珠海、汕头三大经济特区,探访一线高新科创企业和科研机构,全面展现广东科技创新成果与南粤儿女守正创新的时代担当,彰显各行各业奋斗的底气和决心。

  “闯”出科创新机制

  经济特区从一建立,血液里就流淌着“闯”的基因。在经济特区的发展中,“闯”的精神在科技创新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特区敢于突破制度束缚、挑战科技前沿、开辟全新赛道,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

  横琴地处珠海南端,与澳门隔水相望。随着琴澳一体化加速融合,两地打造的“创新共同体”正成为驱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引擎。澳门凭借其国际化视野、优质科研资源和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成为前沿技术研发的高地;横琴则依托其地理优势、政策支持构建了科研成果转化的快速通道。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30分钟科研成果转化圈,让境内外科研交流更紧密,对接世界前沿科技更便利。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聚焦类脑智能芯片、金融工商智能技术、智慧生物医药等技术,成为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珠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西点”的重要科技力量。

  如今,越来越多科技成果通过“琴澳协同”在横琴开花结果。截至2025年1月,横琴已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8户,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27家,累计引进院士和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22人;截至2025年5月8日,横琴从事科技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澳资企业超1400家。

  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平台是基础,机制是关键。必须依靠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激发科研团队的转化意愿。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推行了极具激励性的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90%归团队,实验室仅留10%。这一模式显著激发了创新活力,目前该实验室已累计发表SCI论文500余篇,申请专利超百件。实验室与汕头市纺织服装协会成立纺织材料创新中心,不仅推动本土创新,更助力汕头纺织服装这一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造产业新生态

  特区的“闯”更多地体现在打破旧有体制机制的束缚,而特区的“创”则体现在创造新产业、开辟新路径的智慧和成果。特区的科技创新实践,正是“从0到1”的原始创造、“从1到N”的产业创新。

  20余年前,纳思达打破垄断,让国产打印机首次实现规模化出口。改革不停,创新不止。经过多年的深耕和发展,纳思达拓展服务领域,完成全产业链布局,成为当之无愧的“链主”企业。

  从技术突破到构建完整产业链,纳思达的崛起之路,正是珠海系统性推进产业集聚、实现链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珠海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起“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英歌舞机器人正随着节奏 “起舞”。

  科技创新既强健了产业的“筋骨”,也赋予了非遗崭新的“灵魂”。在广东群宇互动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里,18台英歌舞机器人正随着节奏“起舞”,这正是新质生产力重塑汕头传统产业形象的生动写照。面对科技浪潮,汕头玩具产业积极开辟玩具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新赛道,并通过全方位的数字化转型,将“创新”打造为产业核心驱动力。如今,一个融合了精密制造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现代化玩具产业集群正在形成,持续推动汕头玩具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戴上VR眼镜,与“古人”吟诗作对、把酒言欢——这并非梦境,而是元宇宙为你打开的一扇穿越之门。这是元象科技运用AI大模型技术,生成超高清VR(3D)世界内容的生动实践。在深圳,“人工智能+”正融入深圳的城市肌理。2024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3600亿元,集聚相关企业超2800家。依托领先的创新能力、丰富的场景资源与扎实的算力基础设施,深圳在全球AI竞赛中持续提速。

  “干”出全运新面貌

  十五运会开幕在即,特区凭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实干作风,执科技之笔,绘就全运新篇章。

  深海逐梦,燃冰成炬。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圣火的“源火”,来自南海1522米深处。“水火相济”的海底奇观照进现实,彰显广东向海图强的发展决心,展现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实力。来自珠海的高景太阳能打造光伏追光系统,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实现“引天之光、燃海之火”,展现了珠海光伏产业在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上的跨越式发展。

  立足光伏产业基础,珠海以前瞻性眼光开辟经济发展新航道,将低空经济提升至县域战略的核心赛道,培育强劲新增长极,创新“统筹推进、飞行保障、场景应用、产业培育”体制机制。2024年全市低空经济产业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98.72亿元,同比增长27.27%。聚焦低空安全,珠海中科慧智科技基于AI算法训练低空安全大模型,打造城市级数智底座平台,为十五运会赛事构建一张严密、可靠的低空防护网。

  如今,无人机物流、无人机观光、低空巡检等曾遥不可及的“空中图景”,正悄然融入珠海人的现实生活,低空产业从“飞起来”逐步迈向“飞得稳、飞得快、飞得远、飞得好”。

  随着十五运会临近,深圳机器人还将在这场体育盛事中发挥重要作用。据了解,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已完成全运会多场测试赛相关应用测试,还将参与闭幕式及部分重大赛事的服务环节,以智能化服务为赛事的顺利开展提供助力。

优必选人形机器人正在搬运箱子。

  从“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诞生,到“机器人谷”的悄然崛起,深圳机器人产业集聚效应加速显现。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超2000亿元,集聚机器人相关企业超7.4万家,占全国智能机器人企业总数约16%。

  产业空间上,深圳机器人产业在福田区河套深港合作产业园、南山区南山智园、宝安区华丰国际机器人产业园和龙华区银星产业园形成聚集。在核心零部件、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细分领域,深圳企业已经建立优势,拥有汇川技术、越疆科技、云鲸智能、优必选、帕西尼等重点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

  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来自各行各业的特区建设者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立足新的历史坐标,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将继续发扬特区精神,勇当真抓实干的奋进者、敢闯敢试的开拓者、坚忍不拔的创新者,在接续奋斗中书写新的辉煌。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李润芳 刘单燕 何敏辉

  摄影 刘单燕

编辑:陈雨昀   责任编辑:林涛   校对:梁洁萍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