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全国林草信息化领域典型案例,其中,广东省生态公益林专题监测系统、广东省林草湿虚拟仿真与三维可视化平台、“云安易采”林木采伐小程序、广州智慧绿化平台、基于人工智能的林业园林专业AI应用等五个典型案例入选,案例涵盖了综合平台、专项管理、新技术应用与政务服务等多个类别,充分展现了广东在林草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成效。
广东省生态公益林专题监测系统

广东省生态公益林专题监测系统公益林调整模块(通讯员供图)
由广东省林业局主导建设的广东省生态公益林专题监测系统,以“数据驱动管理、技术赋能服务”为核心理念,集成数据管理、公益林调整、效益补偿、巡护管理等核心功能模块,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管控。系统规范了公益林调整业务流程,有效推动公益林管理向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转型,显著提升森林资源保护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成为守护全省生态公益林资源的“智慧大脑”。
广东省林草湿虚拟仿真与三维可视化平台

广东省林草湿虚拟仿真与三维可视化平台
由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主导建设的广东省林草湿虚拟仿真与三维可视化平台,是国内首个省级林草湿资源全要素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全省森林、草原、湿地资源的毫米级三维建模与全要素数字化管理。平台基于三维可视化引擎,具备动态调度、高精度建模、沉浸式交互等功能,支持资源分布展示、生长模拟、智能决策等应用,有效解决了二维数据难以真实反映资源立体特征的问题。目前,平台已在红树林保护等多个典型场景中落地应用,推动林业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转型。
“云安易采”林木采伐小程序
由云浮市云安区林业局主导建设的“云安易采”小程序,聚焦林农“办证难、办证慢”问题。该小程序依托AI智能比对、对接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自动生成伐区范围、数据实时互通等信息化手段,实现采伐申请“掌上办”、审批流程“大瘦身”。此举将审批时限从过去的15-30个工作日大幅缩短至7个工作日内,有效减轻林农经济与时间负担。不仅强化了资源监管能力,也实现了便民惠农与资源保护的双赢。
广州智慧绿化平台

广州智慧绿化平台(通讯员供图)
由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主导建设的广州智慧绿化平台,深度融合林业园林业务,构建了覆盖全市的“一张图”数字化管理体系。在业务支撑方面,平台深度整合了11大类、近1000万条数据,实现了39个关键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服务用户超5000人。在技术方面,依托国产化技术,实现资源可视化和管理智能化。通过接入视频监控、物联感知设备并引入AI助手,实现深度分析数据,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撑。在智慧公园管理方面,平台覆盖15个公园,游客满意度达96%,服务响应效率提升40%,每年服务市民超200万人次。智慧绿化建设新模式为全国林业园林的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广州样本”。
基于人工智能的林业园林专业AI应用

基于人工智能的林业园林专业AI应用(通讯员供图)
由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主导建设的基于人工智能的林业园林专业AI应用系统,通过构建多领域的行业专属知识库,融合多模态大模型、知识图谱与深度联网搜索技术,实现智能问答、精准知识检索和智能文档处理三大核心功能。系统依托RAG增强检索与政务云部署,有效整合多源数据资源,为政策解读、技术咨询、公文处理等场景提供了智能化支持。推动了行业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转型,对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为“绿美广州”建设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下一步,广东将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可的五大典型案例为标杆,按照“统筹规划、应用赋能”的思路,继续完善林业信息化基础平台,以三维可视化为数字底座,推动监测、AI等融合贯通,通过编制指引、培训宣讲,将点上的“盆景”变为面上的“风景”,在全省推广林业信息化工作,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坚实数字支撑。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利嘉伟
通讯员 林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