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佛山绿地金融中心的大楼里,北京市中闻(佛山)律师事务所(下称“中闻佛山”)主任张贯结束了一上午的工作,眺望佛山中央法务区的风景。前些日子,他们接了一个帮助佛山企业出海的案子,十分繁忙。
作为首家进驻佛山中央法务区的律所,中闻佛山与本地企业共同成长的故事是禅城突围求变的一个缩影。
作为第三产业占比佛山全市最高的区,2023年禅城就作出了一个很鲜明也出人意料的转身,就是宣告重返制造业主战场,生产性服务业是其打造竞争优势的一把“利器”。
这个转变源于一场跨越。加快从中心城区迈向城市中心,关键是实现从“地理中心”到“功能中心”的跃升。为此,禅城区全力打造“都市制造中心”和“产业服务中心”,聚集高端要素、培育高附加值产业,最终形成“服务赋能制造—制造反哺服务”的闭环,为佛山全市“制造业当家”探路、赋能。
正如禅城区委书记严冰所说,要以结构之“优”促动能之“变”。破而后立,晓喻新生,禅城有自己的转型升级“方程式”。
转型+融合,放大城市中心优势效应
纵观全国甚至全球城市变迁大潮,发展都市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并不是禅城的特例。近年来,国内多个大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区纷纷将都市工业放在经济发展的C位。都市工业如同精密运转的齿轮,而生产性服务业就是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即“服务型制造”。
对于禅城乃至佛山来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以产业转型为导向的。较高的土地开发强度制约禅城产业发展空间,粗放式、低附加值的传统制造业定式亟待打破,都市工业锚定产业链中高价值环节,形成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新生态,从而带动中心城区乃至整个佛山城市能级的提升。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禅城作为中心城区也是天赋异禀。都市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需要依托中心城区特有的高端要素聚集,禅城正是立足自身优势,找准了这条发展赛道。令人期待的是,未来广湛高铁佛山站建成后,禅城15分钟直达广州中心,打通更多湾区资源。
产业转型的根本动力是科技创新,周期长、投入高、风险高等特点决定其需要充足的资金流,而这也是中心城区聚集的高端要素之一。金融服务滴灌下,禅城创新活力奔涌。
“有保险兜底,企业可以放心研发技术了!”广东科伺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科伺智能”)相关负责人说道。去年,全国首单技术研发应用综合保险在禅城落地,为科伺智能“基于电力线载波感知的电力线故障诊断装置”项目提供风险保障,缓解企业在研发、小试中试过程中的“生长痛”。
科技保险给了禅城转型底气。2024年至2025年间,禅城落地全国首款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研发保险“智研保”、全国首单技术研发应用综合保险、广东全省首单中试综合保险等。2025年1至8月禅城区实现保费收入260.66亿元,占佛山全市43.04%,占比全市第一。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向内求”,制造业企业出海就是禅城转型的另一招“向外走”。是谁给了其扬帆远航的勇气?答案是法律服务。
一站式化解商事纠纷、“一小时”全球法律服务圈……2025年3月27日,佛山中央法务区在禅城正式启用。禅城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梳理和分析企业的法律服务需求,佛山中央法务区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解决在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
佛山中央法务区。图源:禅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摒弃规模扩张思维,禅城转向质量提升的城市经济逻辑,一个更具辐射带动力的“佛山之心”呼之欲出。
平台+协同,数智成为先进制造关键变量
禅城针织创新大厦产业园里,一个个数字在屏幕上跳动,如同心脏脉搏,源源不断为佛山的转型“造血”。
数智化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变量。通过开放协同的数智载体,禅城生产性服务业正从以企业为单元的“分布式”,转向以平台为核心的“中心化”,重塑都市工业的系统结构与运行机制。
对于具有高技术与集约化优势的中心城区来说,平台型服务尤显必要。近年来,禅城培育壮大先进制造,推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禅城区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也指出,依托产业园区、众创空间等,导入一批科学研究、技术孵化、供应链管理等提供商和平台型企业,营造载体赋能生产服务的应用场景。
数字服务带来效率革命,进而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正如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所言:“任何传统产业只要注入知识与技术,都能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一个重磅突破正在发生。9月23日,禅城发布了《织梦行动——佛山市禅城区纺织服装产业全链条协同创新行动方案》。从其中构建“AI+纺织”生态、构建品质检测体系、强化人才与金融支持等举措来看,生产性服务业赋能传统产业转型的作用十分突出。
以纺织服装为代表,禅城传统产业加速转型,2025年以来,禅城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73%。“在这场产业跃迁的征程中,禅城区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佛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珊表示。
然而产业跃迁并非一蹴而就,如何跨越从科技研发到产业应用的“死亡谷”是普遍难题。幸而有科技服务架起“桥梁”,据统计,经过中试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过中试的仅为30%。
“科学家擅长搞科研,但未必懂市场,做出来的产品有时无法满足应用需求。”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广东中科谛听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科谛听”)董事长张冠文一度陷入困局。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助张冠文团队在禅城成立中科谛听,以直接赋权等创新模式,推动其研发的转盘电极原子发射光谱仪在禅城落地,打破国外垄断并保持每年营收40%—50%的增长。
今年6月,该研究院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重点培育中试平台。此前该研究院已成功助力多个项目实现产业化,中科谛听只是其中之一。
广东省科学院与禅城区全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图源:禅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向先进制造转型升级,禅城不再隐藏勃勃雄心。2024年禅城新增市重点实验室8家,22家科技服务企业落户,2025年孵化培育10个中试平台项目,包括广东省科学院(佛山)智能制造科创基地、环保水污染防控中试平台等,还引进了道纳检验认证、中联品检等机构,填补了高端检测的空白。
功能协同化、要素集约化,当生产性服务从“单点突破”迈向“全链条共生”,禅城越来越稳坐城市中心之位。
品牌+消费,带动区域竞争力指数增长
区域竞争归根结底,还是品牌之争。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反哺作用也是明显的。
通过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禅城不断增强生产性服务业的辨识度与影响力,以城市中心的辐射力带动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指数级迅猛增长。
竞争力增长的来源之一,就是制造转型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立足佛山制造与湾区资源,禅城将“法治禅城”打造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一大品牌。2024年禅城引进中闻佛山等8家法律服务企业,律师事务所达152家,执业律师2120人,律师事务所数量、律师人数均高居全市五区首位。
尤其是佛山中央法务区,更是“品牌中的品牌”。国内多个城市竞相建设中央法务区,禅城如何发挥城市中心优势打好“差异牌”?中国政法大学国际仲裁与调解研究中心主任武长海认为,“上天入地”是其独特优势,即与本地发达的民营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同时,从湾区辐射世界。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中闻佛山主任张贯表示。产业发展短期看资源,中长期看环境。法律服务带来的是企业生态的优化,发展要素的磁吸,最终推动区域竞争能级的提升。
制造转型还倒逼服务模式创新,以“岭南文创”品牌为代表,消费升级成为禅城转型的另一抓手。禅城在向所有人宣告,他们既能“高大上”,也有“烟火气”。
随着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从“功能价值”转向“情绪价值”,小IP撬动大经济,凸显“最中心”“最佛山”。2025年8月,禅城启动2025岭南文创IP100计划,全力塑造开放包容、近悦远来的“千年佛山 烟火岭南”城市新名片。
当注意力成为稀缺性资源,小首店吸引大流量,文商旅融合塑造新优势。去年引进首店及连锁总部超60家,今年上半年再增24家,平均每6-7天就有1家首店或连锁总部入驻......禅城成为佛山当之无愧的“首店收割机”。背后的逻辑是重新定义“中心”价值,为禅城摆脱同质化竞争。
数据见证成效。2024年禅城全区文体娱乐业规上企业达111家,占全市45%,全年规上文体娱营收增速40.8%,全市第一,新增金马文投等四上文体娱乐业企业39家,新增入库数量位居全市第一。2025年5月,禅城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签约重点文旅项目21个,总投资超10亿元。
2025年佛山市禅城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图源:禅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度过了制造与服务“齿轮”磨合过程中的转型“阵痛”,禅城的涅槃重生为全国城市中心打了个样。
联合出品:南方网 粤学习 禅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策划:黎妙娟
记者:张治伊 谭竹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