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微纪录片 | 万里之外的故乡

2025-10-01 14:56 来源:南方网·粤学习 李润芳 夏偲婉

  新疆喀什疏附县,位于新疆西南部,帕米尔高原东麓,塔里木盆地西缘。这里日照漫长,瓜果香甜。70年前的今天(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2010年,广东与新疆开启新一轮交流交融的序章。15年来,一批批广东援疆干部奔赴新疆,共绘民族融合幸福画卷。从珠江之滨的广州,到天山脚下的疏附县,近乎六小时的航程,在地图上划出一道漫长的对角线。然而,这段漫长的距离,姚春霞却早已习以为常。甚至在她心里,广州与疏附县之间,仿佛从未相隔万里。

  姚春霞是一位广州初中语文老师。早在2017年和2021年,她就来到疏附县进行了两次短期支教。2023年1月,她作为现任广州援疆支教团副团长、疏附县第三中学副校长,再次来到疏附县,开始了这趟为期3年的援疆教学。

  一位广东教师,为何三次选择来到这座遥远的新疆小城?三年的援疆教学即将结束,她又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在今年教师节前夕,记者一行前往疏附县,寻找答案。

       语文课种下家国情怀的种子

  疏附县三中位于县城的中心位置,早上九点,五星红旗升起,下午四点的大课间,操场上奔跑着踢球的少年,太阳猛烈,但十几岁的孩子并不在乎。其他的时间里,琅琅书声,翩翩舞姿,还有合唱团的歌声,京剧社的唱腔,在不同的教室里回荡。它们此起彼伏,交织成这个学校的底色。

  日照漫长,也延长了姚春霞在学校的时间。所以,包里的巧克力,办公桌上温热的陈皮枸杞水,是她保持精力的方式。姚春霞到疏附县三中时,刚毕业成为老师的刘瑶看着眼前这个来自广东的温柔老师,心想,“她会不会管不住学生?”

  但只要听过一次姚春霞的课,这种想法定会烟消云散。早读课上,她带领学生们朗读曹操的《观沧海》,讲课时,她总是带着笑容,一个字一个词地慢慢讲,一点点纠正孩子们的发音。遇到课堂纪律问题时,她会倏地停下来,不说话,也不点名,让讲话的孩子自己意识到。等纪律好了,她便接着往下讲。

  关于“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语文课”,姚老师、学生和她的“徒弟”刘瑶都默契地提起了“喀什的第一场雪”。这也是让刘瑶感受到“原来语文课可以这么上”,而对姚春霞越发钦佩的原因。

  那场初雪发生在2024年12月12日。疏附县本就开阔,雪落下来,更显辽远。姚春霞看着校园里枯枝上那一层薄薄的雪,作为南方人的她,既兴奋,也感受到某种原始的诗意。几个学生跑来办公室,大声告诉她,“老师下雪了!”姚春霞也索性不再多想,和学生们一起在操场上玩起了雪,每个人的脸和手都冻得有点红,但每个人都在笑。

  那天的语文课,姚春霞也放下了课本,没有按照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而是让学生们描述眼下的这场雪。

  “雪花如柳絮般轻柔晶莹,使人难以忘却。可更难忘的,是我们烂漫的笑容。”“瑞雪带走了这一年的辛苦,带来了下一年的幸福”……这些句子被学生写下来,也被姚春霞记住。

  为什么孩子们可以写下这样有思考的句子?姚春霞给的答案里,让人真正明白,语文教育本就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之中、课本之上。

  语文课的真正意义,或许就在于这种奇妙的联结:它让年轻的灵魂既能深入“历史的海”,感受祖国大地的辽阔之景;也能看见“身边的雪”,捕捉此刻的纯净与微光。语言的背后,指向的是人的心灵。

  “我家住在花城大道”

  开学的家访,姚春霞和班主任来到了位于花城大道的海日妮萨家中。在广州,花城大道是天河区的一条东西主干道。而在疏附县,是当地广州新城的一条路。在疏附县,时常可以见到一些“广州元素”。除了有花城大道,还有五羊大道、番禺大道等,学校、医院也能看到“广州援疆”的字眼。

  海日妮萨的家温暖而整洁,铺着颜色鲜艳的地毯。她的母亲热情地端出馕和瓜果,刚满月的弟弟在一旁酣睡,她凑到弟弟面前一把抱起,有种向全世界炫耀的感觉。姚春霞自然地接过小婴儿,和海日尼萨的妈妈寒暄。那一刻,她像一个母亲。

  在疏附县,一般情况下,少年的普通话往往比他们的父母要好不少。学生有时候反倒成了家长和汉族老师以及外界的沟通桥梁。

  但海日妮萨家是个例外,父母因为做家具生意,所以普通话水平相较于其同龄人要好不少。在这个维吾尔族家庭里,语言是混合的,父母偶尔说维吾尔语,孩子们则更习惯用普通话回应,“有时候他们听不懂,我们就用维吾尔语解释一下。”海日妮萨说。

  海日妮萨有着像小鹿一样的眼睛,聊起她跳舞厉害的妹妹和刚出生的弟弟时,眼眸里就冒出一些按捺不住的喜欢。

  海日妮萨是寄宿生,每个周末回家,她便会给父母跳维吾尔族舞蹈。“是奶奶教的,用小小的棒子。”她边说边比划,“跳舞时,单膝弯曲,拍一下手,就是邀请他们一起来跳。”话音刚落,两位老师被热情的海日妮萨拉起来跳舞,充满动感节律的音乐响起,和许许多多的情谊一同塞满了不大的房间。

  维吾尔族小伙上英歌舞

  在疏附县三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像海日妮萨一样的孩子。他们眼眸清澈,笑容明亮,普通话流利自信。“2021年我第二次来到疏附县时,小区里比较小的孩子基本都说维语,说普通话的不多。”姚春霞对比道,“但这次来,孩子们普通话发音提高的速度,快得让我震惊。”

  文化润疆,这个听起来宏大的概念,在姚春霞这里化为了具体而微的实践。姚春霞不仅课堂教学一丝不苟,还开设了语言艺术社团,每周两次指导学生朗诵经典、学习辩论技巧。

  “一开始接手这个班,学生朗读还带着本地口音。但我一点点纠正,到了初三,他们的普通话运用水平已经和广州学生没什么差别了。”

  除了语文课和语言艺术社团,她还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和小区里遇到的孩子、菜市场的老板、大巴车司机,用普通话慢慢地清晰地沟通。同时,她还开设了书法社团,笔墨纸砚环绕的书法教室中,她一笔一画地传授写字技法。

  文化润疆,还体现在城市间的文化交融交流。对于广州这座城市,疏附县的孩子们感到亲切,姚春霞会在课堂上聊起广州,组织广州和疏附县学生的通信,告诉他们那座和疏附县远隔万里的城市究竟长什么样。在开学伊始的一堂课上,有学生在心愿卡上,认真地写下了“想去看广州塔”。

  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交融,姚春霞专门来到疏附县二中调研观摩英歌舞教授的情况。在疏附县第二中学的操场上,来自岭南英歌舞的磅礴力量正在迸发。槌声雷动,步伐铿锵,高二的维吾尔族学生们舞动着双槌,气势如虹。

  华南师范大学支教老师王继华负责教授这门被称为“中华战舞”的非遗项目。“新疆孩子身高体健,身体素质跳英歌舞非常有优势。”他介绍。

  学生艾力亚尔·买买提第一次在短视频上看到潮汕英歌舞巡街视频,就觉得“非常帅”,于是加入了社团。问他跳英歌舞和维吾尔族舞蹈有什么不同,他想了想说:“维吾尔族舞好看、柔和,英歌舞更有男子气概,力量感更强。”

  姚春霞作为潮州人,观看表演时倍感亲切,“在他们身上,既保留了潮汕英歌舞的民俗风情和英雄气概,又看到了维吾尔族青少年的活力与蓬勃生命力。这是广东和新疆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地融合的很好展示。”她计划回到广东后,继续整合后方的资源,如潮州工夫茶、潮绣、雕刻等,推动更多优秀文化在新疆枝繁叶茂。

  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这样一个和广东气候、饮食截然不同的地域度过三年,巧克力和陈皮枸杞水还不够。姚春霞的冰箱里,塞满了各种营养品和中药材,她身体弱,这次决定来新疆前也因此有所顾虑。看到援疆支教通知的那个晚上,她给丈夫打去了电话,对方回答,“你和我说这件事,必然就是想去的。没关系,身体多注意,带上安宫牛黄丸。”

  家人的牵挂和支持也成了姚春霞在疏附县开展工作的动力之一。9月中旬,姚春霞和丈夫视频通话。姚春霞所在的疏附县刚刚经过一场沙尘暴,天空变成了黄色,她的丈夫则在阳江港的码头上戴着安全帽指挥工作,广东刚刚迎来一场台风,风大雨大。两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彼此的关心像远方的灯塔,安静矗立,始终坚实。

  在援疆老师心中,他乡早已是故乡。闲暇时,姚春霞常邀几位援疆同事到家小聚。她会煮上家人从广东寄来的潮汕牛肉丸,再用高压锅焖一锅本地的清炖羊肉,撒几片新疆黄萝卜,满屋飘香。若人多,便再添些馕和坚果糕点;其他老师则带来亲手包的饺子、炒的土鸡蛋。众人围坐客厅,饭香与乡音交融,聊学生、聊家乡,也聊彼此在新疆的日与夜。每年逢年过节,当地的维吾尔族学生都会成群结队来看望姚春霞,这也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欧阳清丽是常客,这已是她第二次援疆。“每次离开,学生都特别舍不得,经常发信息问‘老师你什么时候回来看我们’。”她笑着回忆。第一次来时,家人有些担心,“但我下定决心的事,没人能拦得住。”后来,父母亲自来新疆住了三个多月,回去后逢人便夸新疆人朴实真诚。

  对于姚春霞而言,与新疆的缘分始于2017年10月,姚春霞作为广州市特级教师工作室成员进行短期支教。在站敏乡小学,上课结束后,孩子们围着她,从校园一直跟到校门口,喊着:“姚老师你一定要再回来看我们!”她答应了。

  2021年5月,她作为广州市专家再次前来培训骨干教师。2023年1月的一天晚上,当她看到招援疆教师的岗位中有“初中副校长”,“一瞬间就觉得,这个岗位就是我的。”她觉得自己有能力为团队服务,凝聚年轻教师,发挥专业特长。

  新疆与广东,相隔的何止是万里山河,更是迥异的气候与风物。但一群人的选择,让天涯成为咫尺,生命价值在此丰厚充盈,这是一场深刻的相互滋养。广东与新疆的故事,因教育而生动,因交流而深刻,当岭南的细腻遇见西域的豪迈,文化的生命力在交流中生发出新的意义,最终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阔篇章。


  总策划:侯小军

  总统筹:金 强 张纯青

  统 筹:李 琳

  监 制:申 晨

  策 划:李润芳 夏偲婉

  协 调:陈 静

  设 计:武君丽

  摄 制:张瑞霖

  校 对:陈学德

编辑:林涛   责任编辑:于艳彬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