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网

  • 南方日报

  • 南方都市报

  • 南方杂志

  • 南方日报出版社

超百万高校英才、八千港澳专才汇南粤 广东打造引才聚才“强磁场”

2025-09-15 13:27 来源:南方网·粤学习 翁均婷

  9月15日,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高素质人才引育专场)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召开。会议现场,广东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黄力介绍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对高素质人才引育调研情况,以及研究提出的意见建议。

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高素质人才引育专场)现场。冯泽概 摄

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高素质人才引育专场)现场。冯泽概 摄

  广东夯实人才家底

  348个产业学院托举21万人才

  黄力介绍,广东抢抓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重大机遇,持续强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人才支撑。

  在强化人才工作统筹布局方面,广东坚持法治引领,制定人才发展条例、科技创新条例、技能人才发展条例、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就业创业条例等法规。坚持制度规范,制定人才优粤卡、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等政策。

  广东加大高素质人才引进力度。完善粤港澳联合引才聚才用才机制,8019名港澳专业人才在大湾区内地便利执业。深入开展“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截至7月底,共吸纳超10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粤来粤就业创业。

  广东加快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加快构建多层次、高水平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以广州实验室、鹏城实验室为引领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以及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为高素质人才引育提供重要载体。

  广东提高人才供给自主能力。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加大高技能人才供给,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出台推进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建设若干意见,建有348个产业学院,在院本科生规模超21.4万人。

  筑机制、建平台、强供给

  增强产业引才育才聚才效能

  调研报告指出,广东加快推进高素质人才引育工作,要进一步落实引才育才政策。强化部门协同,优化审批流程,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建立人才跟踪服务机制和多元化反馈渠道,定期实施人才政策评估及满意度调查。

  调研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更具吸引力的引才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人才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对于顶尖人才“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巩固深化“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成果,细分领域建立健全产业人才图谱。

  进一步健全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育体系。支持高校及时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完善并落实企业人才培养激励政策,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支持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共建产教研融合平台,畅通人才流通渠道。

  进一步优化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人才评价体系。推动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市场化、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开展用人单位人才自主评价工作,健全技能岗位标准体系,加快完善高技能人才政策措施。

  进一步完善粤港澳人才协同发展机制。深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完善港澳柔性引才政策,着力解决港澳人才在粤就业、创业等方面需求。

  进一步增强产业引才育才聚才效能。创新实施“人才飞地”“人才反向飞地”等政策,加强产业、科技、教育和人才政策协同,加快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此外,应进一步发挥人大在高素质人才引育中的作用。高质量完成相关立法和监督工作,支持和保障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向全国人大提出相关议案建议,充分发挥各级人大代表中的企业家、教育工作者、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等作用,助力高素质人才引育工作提质增效。

  AI、低空经济引才遇挑战?

  人大代表开“良方”

  会议现场,部分参与专题调研的人大代表介绍所在代表小组调研情况,并对广东推进高素质人才引育提出建议。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专业代表小组成员、省人大代表、广东先知大数据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余旸表示,如何放大人才的能力长板,是人才培育方面需要深入思考且不断探索的。“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顶尖人才明显更青睐有真实工业场景的省份和地市。”

  余旸建议,广东省设立场景基金,重点资助需求驱动项目;人才考核评价进一步倚重落地成果评估,进一步拉长评价体系时间线,建立人才和行业双向奔赴的高效路径。

  低空经济势头正盛,如何破解“人才荒”?低空经济专业代表小组组长、全国人大代表、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周虹建议,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人才协同机制。制定省级低空经济人才发展规划,引导高校和企业精准布局培养方向。

  当前,广东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制造基地、全球最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要进一步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我们还面临着人才匮乏的挑战。”电子信息专业代表小组咨询专家、中兴通讯系统产品高级技术总监、正高级工程师朱晓光告诉记者,要让电子信息领域“引入人才、培育人才和留住人才”,加强产学研融合发展是有力举措。他建议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互动,除产学研外,还可以在产业精英驻校、教师产业历练等方面深化产教融合。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翁均婷

编辑:吴潜之   责任编辑:李婷  

扫二维码分享

回到首页 南方网二维码 回到顶部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简介-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招标投标- 物资采购- 联系我们- 法律声明- 友情链接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0-87373397 18122015029 18122015068

ICP备案号:粤B-2005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