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由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南方新闻网承办的“改革开放走在前——广东科创新气象”主题宣传活动于10月9日至12日举行。10月9日,采访团深入珠海,解码珠海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作为经济特区,近年来,珠海将新能源集群作为“4+3”产业集群中的主导战略产业之一,成功构建了从硅片到电池,并向组件延伸的光伏产业体系。新能源光伏在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源火”采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圣火的“源火”,源自南海1522米深的海马冷泉口。如何实现海底“取火”?据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方法所副所长陈宗恒介绍,“源火”采集主要分为以下关键流程:先在冷泉口采可燃冰及伴生气,降压分解出甲烷;再用科考船光伏发电转化的电能,远程到海底引燃甲烷;最后由“海马”号无人潜水器带“源火”回甲板,移入源火盒保存。
实现光伏发电,首先要做一个“追光者”。在海上科考作业中,如何实现光伏清洁能源供应是关键问题,而科考船的特殊条件给光伏安装带来双重挑战:一方面船体表面符合安装条件的空间极为有限,难以满足需求;另一方面为保障船体结构安全,严禁对船体本身进行改造。因此,高景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景太阳能”)与“源火”采集任务团队多轮沟通后决定——将光伏组件精准安装在船板现有的集装箱顶部,既避开了空间局限,又完全不破坏船体结构。
此外,甲板上现有集装箱安装位置相对固定,且受布局影响,光伏组件面临阳光照射角度不佳、光能无法充分捕捉的情况。为破解这一难题,团队进一步搭配安装光伏旋转支架,通过支架实时调整组件角度,实现对太阳运动轨迹的精准追踪,让光伏组件始终与太阳光线保持最佳夹角。
这一“指定位置安装+旋转支架适配”的组合方案,不仅解决了安装位置受限导致的光能捕捉不足问题,更大幅延长了高效发电时长,为科考过程中的后续取火工作持续稳定蓄能,实现通过太阳能发电转化的电能,远程到海底引燃甲烷,助力十五运会的火种采集。
“光伏旋转支架的设计灵感,其实来源于光伏房车的技术应用。”高景太阳能品牌经理郭滕向记者介绍,房车同样面临安装空间有限、行驶中需灵活适配光线的问题,其搭载的可调节旋转支架能高效应对。据介绍,该装置采用的BC技术光伏组件,是光伏领域未来主流技术路线的产品之一,而高景太阳能目前是国内少数具备该组件量产能力的企业之一。
项目从前期设计到材料供应,再到最终安装,历时一个半月,而项目落地阶段,最大的挑战来自安装。“科考船到港后,只停留一天,第二天一早就得出海。”郭滕回忆。因此,团队提前制定预案,在工厂内就完成了整个光伏装置的结构组装,将其预制成一体化构件。待科考船靠岸后,工作人员仅需将预制构件运至现场,进行最后的固定安装即可,此举大幅节省了现场作业时间,确保装置在船只出海前顺利投入使用。
当确定高景太阳能将助力“源火”采集的那一刻,郭滕表示,整个团队都难掩激动之情。“此次光伏追光系统在‘源火’采集中的应用,不仅成功解决了海上动态场景的发电需求,更承载着特殊的环保意义。采用光伏清洁能源作为‘点亮源火的核心动能’,既是技术应用的突破,更是向社会传递绿色低碳理念的重要实践,这份意义截然不同。”郭滕说。
作为诞生于珠海金湾的光伏企业,高景太阳能自成立以来便以“助力全球双碳目标”为己任,坚持绿色制造、绿色运营、绿色产品、绿色技术一体推进。此次为十五运会“海底取火”定制光伏方案,既是“广东造、广东用”理念的生动实践,也为未来海上科考、深海探索的绿色能源供应提供了可复制的“高景样本”。
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李润芳 实习生 赵忆闽
视频剪辑 罗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