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经济发展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城市也从“拼政策”转向“拼生态”。
今年,佛山市禅城区再次上榜“2025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位列第15名,并在“2025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位列第11名。
投资潜力是综合实力的证明,如何赢得真金白银信任票?禅城升级推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25年版)》,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绣花功夫”的耐力构建营商环境新生态。
城市中心就要有与之匹配的营商环境,禅城以“心”服务助企“赢”未来,打造了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新样本。
用心:企业服务从“店小二”到“大管家”
10月30日,禅城山姆会员店项目提前完成封顶。从开工到封顶仅用314天的“禅城速度”背后,是禅城从“企业跑腿”到“管家上门”的服务变革。
禅城提前组建专班,以“挂图作战”机制,将报建审批、技术对接等关键环节清单化、节点化,确保责任到岗、限时办结。“各级政府和各单位‘有需求必响应’,为项目快速启动和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南方分局副局长石雷波表示。
相较过去“企业问什么,政府答什么”的“店小二”服务,如今禅城更倾向于主动、周到的“管家式”服务。这种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源于“管理本位”到“用户中心”的政务服务理念改变。
“园区办、商圈办、上门办”……禅城创新推动服务前移,在陶创园、佛山创意产业园、湾区智造港、岭南天地等园区商圈设立“政务服务站”,构建“区-镇-园区”三级政务直连体系,已服务企业群众超3200人次,还有政策宣讲“礼包”送上门,让企业少跑腿、好办事。
“管家式”服务意味着个性化。立足各镇街产业特色,禅城探索“一园一策”差异化服务场景。南庄镇打造“上门采集—云端预审—即时受理—当天出证”闪送服务,石湾镇街道“一址一码”实现“一表通办”,张槎街道推出全省首个商圈夜间政务服务,祖庙街道在全市首创首店经济“一件事”服务。

南庄镇行政服务中心开展“政务闪送”,将政务服务送至商圈。图源:禅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白天要上班,想不到晚上逛个街,就能把证办好,太方便了!”市民陈先生在张槎创意活力片区饭后散步时,顺道办理了企业新办营业执照业务。
服务即竞争力,体验即吸引力,禅城加速打造更具辐射带动力的“佛山之心”。
贴心:行政审批从“多件事”到“一件事”
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除了“有求必应”,还要做到“无事不扰”。禅城靠流程“减负担”,让企业办事“加速度”。
“高效办成一件事”是禅城以“禅心办、事好办”服务品牌优化营商环境的集中体现,也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

禅城区行政服务中心“高效办成一件事”主题辅导专区。图源:禅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近日,佛山佛塑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买布无忧”项目在顺利验收通过后向禅城区行政服务中心赠送了一面锦旗,为禅城高效服务点赞。
长期以来,工程建设项目的“验收”与“登记”环节相互独立,存在环节分散、周期冗长、企业多头跑等问题。为破解这一痛点,禅城创新推出“验登合一”办理模式,推动“拿地即开工”“验收即投产”。
在“买布无忧”项目验收筹备阶段,禅城就提前介入,为企业定制核心环节的“一图指引”,联合验收意见书出具当天,同步办理首次登记等事项,“打包”办结涉及6个部门9项审批事项。
为企业松绑不只是“走流程”,更要走心走实。禅城为该项目全流程审批代办,仅耗时4个工作日便同步办结规划许可及人防相关事项。目前,禅城累计为665家商事主体、250个工程项目提供代办服务。
办事流程减负还体现在审批材料压缩。禅城在全市率先推出“市政设施建设类审批一件事”服务机制,将交通部门与公安部门的两个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办理,并将材料压减30%、表单字段精简52%,已通过该模式高效办结580件占路施工许可,如保利锦鲤堂悦园项目从拿地到取得施工许可证仅用时9个工作日。
从“能办”到“好办快办”,让企业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才能集中精力抓建设、促生产,这也是高效、高质量的城市经济题中之义。
知心:数治相融从“凭经验”到“数智化”
企业少跑腿,是因为数据多跑路。经验主义传统路径已渐显盲目滞后,企业服务逻辑正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转变。
佛山某服饰公司渴望与机构合作推动面料创新,却苦于缺乏有效对接渠道,某医疗器械公司深陷官司泥潭,发展步履维艰……禅城企业服务团队在走访调研中发现,高效摸清并回应企业诉求,需要数智化与法治化的共同支撑。
禅城的一套“企服算法”应运而生,“算”与“法”相互耦合,当好企业的“知心人”。
数智化为“算”,为“法”提供靶向。信息感知链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收集企业情况,诉求响应链智能分拨落地法治服务,“数据决策链”构建企业标签化画像,使企业服务精准契合企业实际需求。“三链”成环推动企业问题一次性解决率高达80%,平均响应时效压缩至1天,诉求解决最短用时仅8分钟,满意率近100%。
没有窗口排队、不会下班打烊,“AI专家”7×24小时答疑。除了“手把手”辅导企业办事的“禅来帮”线上服务平台,禅城今年5月还上线“边聊边办”服务,依托接入DeepSeek大模型的政务AI“禅小i”,涉及不同部门的30多个高频事项在对话中办成。
其核心是打通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政务服务理念的革新。”禅城区行政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果说数智化解决的是营商环境的效率,那么法治化解决的就是公平的问题,让“算”有“法”可依。禅城整合佛山中央法务区资源,构建“咨询—审判—执行—治理”服务闭环,为企业全生命周期保驾护航。

佛山中央法务区。图源:禅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法治化不等于打官司。佛山两家企业发生商标权纠纷,在禅城区企业非诉中心调解下,双方最终达成和解协议,有效避免了诉讼成本消耗,也保障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1月24日,佛山最高的“烂尾”大楼威达大厦在停工7年后复工,这正是禅城法院创新“执破融合”机制的生动实践。禅城将执行与破产程序全流程贯通,化解107件诉讼及执行案件,一次性彻底解决超过14亿元长期悬而未决的债务。
这是从“条块分割”到“协同共治”的生态重构,从“一刀切”到“量身定制”的范式升级,更是城市中心的价值回归。禅城用实际成效表明,企业服务不仅是满足基本需求,更要创造增值价值。
诚心:信用赋能从“开盲盒”到“明白账”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而信用是最基础的营商环境。禅城以“绣花功夫”推动信用从“开盲盒”变为“明白账”,为市场良性发展破除堵点。
禅城经营主体超41万家,最大的堵点之一就是监管成本。禅城打造的基层社会治理信用应用体系“知了信用”不仅赋能社会治理,还让市场活力与有序兼具。
禅城游泳池的改善就是一个例子。此前,禅城游泳池多且分散,经营者追逐利益而忽视规范标准,卫生、安全和规范管理等问题频发。
通过“知了信用”体系,禅城区智慧社会治理办公室把各部门对游泳池的监管要求细化为一份信用评价标准,并运用城市大脑归集的多渠道数据资源生成“信用综合评分”,将问题反馈给经营者,由其自我纠正,整改到位可修复其信用评分。作为试点的石湾镇街道涉游泳池投诉同比下降73%,实现安全事故“零”发生。
目前,“知了信用”已覆盖佛山禅城13大领域、1000余项指标,正助力热线诉求下降49%,社会治理事件下降51%,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9.68%。
这一体系不仅从概念维度、功能维度,更从规制维度重构信用。“我们将‘政府回应性规制’变为市场主体的自我管理,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与行政资源投入。”禅城区智慧社会治理办公室主要负责人说。
促消费是信用对经济赋能的另一体现,而消费首位度又是城市中心经济首位度的重要指标。禅城开展“诚信商圈”建设,以“诚信之都”新名片吸引更多要素聚集。

禅城岭南站“诚信商圈”建设启动会。图源:禅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全流程、多维度、可视化、快响应,“诚信商圈”采用“事前准入管理—事中动态监管—事后分析提升”闭环管理模式,让信用“看得见、摸得清”。
痛点即锚点。事前,杜绝存在失信被执行人、拖欠农民工工资等严重失信行为的商户入驻。事中,通过整合公共信用数据和商户自主申报数据,构建多维诚信商户评价体系,生成商户专属信用二维码并张贴于店铺,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让信用信息从“后台”走向“前台”。事后,建立消费者投诉快速响应机制,完善消费者维权服务站设置,撑起消费权益“保护伞”。
信息差减少带来信任度提升。消费者欣喜地表示:“现在可直观了解商户的信用记录,我们消费起来更放心了。”
营商环境的优化,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求变的精神已成为刻进禅城基因的“肌肉记忆”。扎根于佛山中心,每一个企业都将在这片营商沃土找到自己的生长坐标。
联合出品: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 禅城区发展和改革局
策划: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黎妙娟 谭竹芸
撰文:南方网、粤学习记者 张治伊

